![]() |
您当前的位置:首页 >> 安全新闻 >> |
死亡的字眼虽然不吉利,残酷和残忍,但它却是生命发展的重要里程,是任何人都难以回避的沉重话题。当我们放下恐惧、逃避,用本然的敬畏感,走进死亡课程,虽然尚未抵达死亡的边界,死亡的味道已让我们对于人生与生命的理解,得到更多的豁然开朗、大度包容、沉重与厚重。它让我们充分认识到,作为一个人,物质和浮华的追求是外在的,而内在的生命质量却是永恒的;荣誉和财富是次要的,留下的声誉和精神财富才是主要的;成功和竞争是次要的,而融化在成功中的感恩、友情、谦让、温暖、信任与合作,才是主要的。让自我个体生命,服膺和遵守社会的爱的规则,以及人情、人性的规则等。让我们对生命质量的思考,达到前所未有的广阔境界和大爱高度。
比如新闻中提到的案例,香港中文大学哲学教授陶国璋,带学生参观殡仪馆,“光是棺材就有不同价格、不同年代、中式或者西式的、购买的时候一次结清还是分期付款,原来死亡也有这么多讲究”。如此直接打动人心的“死亡”教育,等于打开了生命体验的大门,让学生感知了作为一个生命个体应该懂得的生存和逝去的规则 ,有了这些体验、“观念补缺”,孩子们珍惜生活,激情创造的性格和能力,就能得到巨大提升。
当下的物质浮华中,很多家庭和孩子因为过分关注分数,而忽视了精神质量和灵魂思考;过分关注功名利禄,而忽视了对生命的终极思考;关注外在性、炫耀性的东西,而失去了必要的内在关注、心灵的发展。比如有的孩子成绩非常优秀,却非常冷漠、浮躁、单纯,幸福感不够强,这与生命和生活思考的缺失,不无关系。没有对生命流逝的珍惜意识,所谓的成就充其量是一种“外在辉煌,内在空洞”的“发展躯壳”。这就是陶国璋教授谈到的,“我们这个时代似乎缺乏生命的沉重感,我想年轻人这么轻易地放弃了各种丰富的生命体验,跟他们对于自我价值的理解有关,生命似乎轻得着不到地。”如此来看,注重“死亡”体验的“死亡课”,将有助于年轻人加深生命理解,提高自我认识。
当然,在死亡课上直面“死亡”,并非一件不吉利的事情。著名心理学家张德芬曾讲到,“不知死,焉知生。了解死亡、期待死亡、拥抱死亡,不但能我们活得更好,也让我们扩大自己的视角,对人生有一番不一样的领悟。”认为常将“死亡”挂在嘴边的做法带来恐惧与不安,虽然不乏其理,却忘记了其中蕴含的哲学和生命价值。陶国璋教授也说过,“死亡其实是‘生的局限性’,是生命的参照物,不理解死亡,就难以找到生命的价值。”为了更好地珍惜“生”,请让我们虔诚地体会一下死亡的味道,品味死亡的气息,它恰恰能让我们更加理解生命 、保护生命 、热爱生命 、尊重生命 、敬畏生命 ,永远感恩,创造快乐。让我们走进“死亡课”,让思考更为成熟、健全、稳定,让人生更为幸福、充实而有意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