![]() |
您当前的位置:首页 >> 安全新闻 >> |
2012年07月12日 09:34:26 来源: 中国记协网 | |
![]() | |
![]() | |
|
保存较完好的走廊 叠塌的教学楼 国际学术交流中心 十字裂纹的男生宿舍楼 漩口中学遗址 4年,在历史的长河中只是弹指一挥间。而4年,对于中国,对于四川汶川,对于映秀镇,对于漩口中学,则似乎可以凝固成一个永恒的瞬间并定格在2008年5月12日下午2点28分。 我们太过熟悉汶川特大地震的灾难场面,那些让我们泪流不止的感人故事,那些从四面八方涌来的无私救援;而我们对汶川特大地震又太过陌生了,陌生到从未有直观的感受和体验。漩口中学遗址,作为唯一得到较为完整保存的大型遗址和地震震中的标志性建筑,仿佛拂去那层神秘和陌生的面纱,让你重新审视灾难以及灾难过后的重生。 走进漩口中学遗址,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个偌大的纪念表盘,时针和分针清晰得交叉出地震发生的时间,下午两点二十八分,表盘上布满了地震的沟壑,山河破碎中一种摇曳的震撼扑面而来。时间在这里定格,也在每个过往的人心中烙印,所有的记忆和镇痛清晰可感。 纪念表盘后面就是主体教学楼,一侧已经垮塌另一侧也严重倾斜。但是连接两座教学楼的走廊整体框架基本保存,由于受到两旁建筑的保护和抵挡,破损较小,成为当时师生们逃生的保障。作为地震遗址的最高点,楼顶的国旗依然飘扬,在这一片废墟中,在这灰与黑的主色调里,这片红色格外显眼也异常温暖。 整个漩口中学遗址面貌可以看到典型的地震建筑形态,倾覆、扭曲垮塌、十字裂纹、底楼沉降、平行错位、叠塌等等。遗址中五层高的男生宿舍楼整体塌陷下去一层,地面上的楼体布满了十字形交叉的裂纹,另一座女生宿舍楼完全坍塌,全部毁损。现在可以看到的完整遗址已经得到了加固,用钢筋固定住倒塌的楼体以维持地震原貌,甚至可以抵抗八级地震。空间在这里凝结,永远会呈现地震发生的景象,让人们祭奠,抒怀,沉思。 在叠塌的实验楼里,还可以清晰地看到地震遗留下的桌椅,日光灯,黑板,还有同学的书包。也就是在这里,地震发生时漩口中学的方杰老师,正在实验楼的三层带领学生们上计算机课。那一瞬间,他冲向教室的门用身体支撑起门框,“大家不要慌,保持秩序到门口去”,仅仅一分钟的时间,他成功帮助41人逃生(当时全班只有42人),而他自己却永远地倒在了废墟之中。在新的校园中,方杰老师的事迹成为了学生思想教育的典范,像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,我们知道也好,没听过也罢,逝者已矣,带给我们的却是无尽的沉思与鼓舞。故事在这里尘封,深深触动我们心中最柔软的地方,是感动,是哀伤,更是震撼后的鼓舞! 漩口中学是四川省阿坝州的省级重点中学,原在漩口镇,因修水库,2006年才搬迁到映秀镇,总投资6500万元。2008年地震发生时,有学生1527名,教师133名。有45名学生,8名教师,2名职工在地震中不幸遇难,这在映秀镇是集体伤亡比例最小的。这是不幸中的万幸,也是自救、互救和援救的奇迹。 如今广场上白底黑字“纪念四川汶川特大地震一周年”依然醒目,当时纪念活动中的蓝色圆点站位仍清晰可见。一位年过花甲的老人小心谨慎地选择了一个正中的圆点,面对整片遗址,双手合十,深鞠一躬,然后默默走开。 几年来,当地的居民几乎天天目睹着从外地来这里献花祭奠的人们,“除了5月12号当天,我们还看到很多家长在遇难学生的生日那天过来祭拜,有的是烧纸,有的是献花,有的甚至只是坐在台阶上静静地呆一会”。他们流出的泪水是伤心和哀思,他们心中未说出的话是祝福和心愿,如同远处纪念碑下那一束黄色的菊花,静默无暇。 绕过漩口中学遗址,美国建筑师保罗·安德鲁设计的映秀镇抗震减灾国际学术交流中心独树一帜,成为另一个聚焦点。现代化十足的外观,精巧的结构,似乎与废墟格格不入,但圆形与环形的结合,让我们不由地想到“人有悲欢离合,月有阴晴圆缺”。为了过去的纪念,也为了重生的美好,从废墟中走出的希望就在眼前。 地震后仅三天,漩口中学的学生就已经在成都三所大学复课,2008年7月,全校师生迁至山西省长治市过渡,并于2011年3月返回映秀七一中学上课。 百度贴吧中,“漩口中学吧”一直都很“火爆”。地震发生后,围绕着地震的伤痛,不断涌现真情和鼓励,“漩中的同学此时此刻我们都是一家人”,“各位同学努力奋斗吧,活着就是最大的幸福”,还出现了“5·12地震漩中寻人专用贴”,以及幸存者报平安等。而今,贴吧中大家讨论更多的是参加高考的经验,相互鼓励,还在评选校花校草。 时间、空间、记忆的静止,似一切褪去后的平静,但生活在继续,而且是美好的继续!(中国人民大学:胡晓娟 赵曼 李晓萌 王洁 韩娜) |